我有个表弟,不到20岁就辍学打工了。他不是因为穷上不起学,而是一手好牌被父母打乱了。表弟很聪明却也调皮,打小就经常闯祸,害得爸妈天天给人赔不是。为了约束他,他妈天天骂他,什么狠话绝话都说尽了。但表弟耳朵就和聋了一样,还故意和父母对着干。气急了的时候,他爹也想揍他一顿。但因为是家里的独子,爷爷奶奶护着,妈妈在前挡着,谁都动不了他一指头。渐渐地,表弟也看明白了,父母就是纸老虎,只会吼几句,根本不用怕。
所以,他就愈发随心所欲,不服管教了。读初中后,他打游戏上瘾,偷看网络小说,还和社会青年拜把子……为了他的前途,老师严厉提醒过他父母,必须得管管了。然而,真到事上了,他父母又硬不起来。既不舍得孩子吃学习的苦,又下不了狠心管教。于是,表弟在听够了老妈的唠叨后,竟直接辍学,跟小兄弟去深圳打工了。
“很多家长在管教孩子的时候,还只停留在说教阶段。为了震慑孩子,口不择言。但真要为孩子铺路时,又弱爆了,总是无能为力。”只是嘴上说说,非但无用,还让孩子很抵触,平添许多家庭内耗。如果再拿不出立竿见影的行动,孩子就很容易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所以说,若想营造健康的亲子关系,话不能硬说,但事得做到位。那我们到底如何把软话说得恰到好处呢?不妨看看教育作家邹璐的这个案例。一次,她和14岁正值青春期的女儿童童打电话。母女俩,为了一件非常小的事情发生了严重的争吵。邹璐急着讲道理,女儿竟一气之下,说了脏话。她非常惊愕,感觉自己完全不被尊重,但理智告诉她,必须退一步,否则只会越来越糟糕。所以,邹璐挂断了电话,决定给女儿一点儿时间,也让自己冷静冷静。20分钟以后,她缓过劲儿来,在心中默默鼓励自己:“好好说话,利用这个机会,教女儿如何表达愤怒。”厘清思路后,她又给女儿去了电话,她语气平和地说:“刚才我们都太冲动。”女儿一听,怯怯地说:“妈妈,我错了。”见女儿道歉,邹璐没有乘胜追击,喋喋不休地教育。而是说:“妈妈听到你的歉意了,我现在也平静下来了,你去喝口水吃点水果,缓一缓。”她没有批评女儿是如何没有礼貌、行为粗鲁的,而是用软话表达关心,给女儿台阶下。那天晚上,等她见到女儿,母女俩反而比往常更亲密。其实很多成功者,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读书时不想吃苦,父母狠下心监督着,啃完一本本书,做完一套套题;体育训练很艰苦,父母陪伴着,一家人咬紧牙关寒来暑往地坚持锻炼;遇到挫折心里煎熬,也是父母在一旁鼓励打气,陪伴着走出最阴暗的日子。如果没有父母的严格管教,没有孩子能年复一年地坚持下去。谁都希望孩子成材,有个光明的未来。但只有通透的父母才看得清,所有的光鲜背后,一定洒满汗水与泪水。对待孩子,要温柔地守护情感,坚定地守护边界。
既有连接又彼此独立,我们与孩子的关系才能温暖又清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