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让孩子的习惯成自然,是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孩子永远不会自己主动学,人的本能行动有两大来源,一是追求快乐,二是逃避痛苦。多数人的本能都是选择后者。因此,生活中贪玩、学习时偷懒也是大多数孩子的天性。
举个例子,有一位爸爸曾偷偷拍下了孩子写作业的全过程:一会儿推推门,一会点点墙,走神、发呆、上厕所,各种搞小动作,就是不写作业。
整整9分钟的时间,孩子真正花在作业上的时间,却只有2分多钟。许多父母纷纷感叹:“仿佛看到了自己家孩子。”是啊,这个孩子暴露的,其实是无数个孩子的通病。他们自律性差,自主学习的能力低,一旦缺少父母的监督和管教,很容易管不住自己。
有研究证明,孩子6岁之前,大脑前额皮质发育不成熟,学习动机尚不明确,自控力也非常弱。如果这个时候,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责任人”,选择撒手不管,孩子只会越来越肆无忌惮、放纵自己。因此更需要父母,制定规则、时刻监督,帮助孩子去除本性中的任性和散漫。
自觉自律的孩子大都是“管”出来的一个二年级的孩子,能有多自律?她坚持六点半起床,开始晨读;不需要爸妈盯着,回家第一时间主动先把作业写完;每天坚持练字、运动、阅读…..这些习惯她已经坚持了好几年,雷打不动。 但她的好习惯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这背后其实是父母在不厌其烦地管教、约束和督促。她的妈妈从小给她制定了一系列的家规,要求孩子严格遵守;还会给她制定学习计划,每天陪着孩子一起完成。慢慢地,女孩就养成了自律的习惯。
对于家长而言,一定要在孩子没有自主思考能力时,帮助他养成习惯。尽管监督的过程很痛苦,你得时时刻刻盯着他,但定型之后,孩子未来的路会很好走。为人父母最大的远见,就是让孩子把自律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孩子哪会知道,现在如果不肯吃苦、不肯学习,将来要受多少生活的磨难。所以,不要把“撒手不管”,当成“静待花开”。
在他习惯养成的关键期,用适当的方式推他一把,孩子便会爱上这种自律的感觉,拥有自发养成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