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年前,我就读的小学在嘉兴市郊区栖真公社桃墩大队,是一所完全小学,名字就叫桃墩小学。当时每个自然村都有一所完全小学,招收本村的孩子就近入学。我们虽然也就读这所学校,但是我们的自然村落叫张家甸,那是一个离桃墩村两三里路的小村庄,有第一和第七两个生产队的村民,至今仍有六十六户村民居住在那里。每天上学,我和同村的小伙伴一起出发,中午一起回家吃饭,午饭后再次集结,下午放学又是慢吞吞地迈着踩死蚂蚁的节奏回家。
当时的农村没有水泥路,我们一行人六七个小姑娘行至路宽处有时两两并排,有时三四并排,更多的时候走的是窄窄的泥路,只能排成一列纵队,在路上嘻嘻哈哈地走着。至今清晰地记得,那条路的走向,哪里笔直走,哪里需要拐弯,哪里往南走,哪里往西行,路过的风景也历历在目:一棵高大的桂花树,那是大自然的馈赠。
每年秋季,我们都会摘下一小枝桂花,闻着花香走着去学校;一座老木桥,那是岁月的见证者。每到下雨下雪天,我们几个人几乎都是爬着过去的,过了桥的喜悦劲还能感受;两三个池塘,那是我们村的标记,记忆里,我们村是上个世纪的商品鱼基地。每次路过鱼池,我们都会附身观看池里的鱼儿,碰到游出水面透气的那几条,恨不得马上下水去抓住它们解个馋;一块桑叶地,那是我们的游乐场。有时在那里乘凉,有时在那里采摘桑果,有时在那里挖番薯吃;一段机耕路,一大片农田。
听着沟渠里哗哗的流水声,顺手采了几只豆耳朵玩玩,或是几根茅针吃吃,这片农田便抛在了身后;一个机埠,那是我们村碾米和灌溉农田的地方。听到传来“轰隆轰隆”的声音,我们几个就不约而同地捂上耳朵,飞奔而过……就这样,大人走走十来分钟的路,我们几个孩子常常要走半个多小时,走得累了乏了,玩得也差不多了,我们的学校也就到了。
记忆中的桃墩小学是由两幢低矮的平房组成,前排平房的中间类似有一个大大的门厅,西北角落里建有两间更低矮的房子,那便是全校师生的“WC”。围墙里面是我们的小操场,那是我们课间活动的主要场所。四周种着几棵高大的树木,至今还是叫不出名字来,记得当年根据花的样子,给它们起名叫“毛笔树”。出了学校东门,还有一个篮球场,那是全校师生集会的地方,二年级期末考试,我考了语文数学双百分的好消息应该就是在那里听到的。五年级毕业考试也应该在那片操场上集队,一起步行踩着泥泞的小路去下睦港。尽管时间过去了很久,回忆却越来越清晰。
记忆中,我们的教室布置也很有时代特点。教室前面有一块长长的大黑板,黑板上方正中挂着毛主席画像,画像两边各贴着四个鲜红的大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黑板左边墙上挂着一个喇叭,黑板右边墙上贴着雷锋的画像,旁边写着毛主席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教室中央整整齐齐地摆放着我们的课桌,桌子底下放着当时我们坐的比方凳小一半的凳子。每天,我们在这样的教室里写字、读书、做算术,快乐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