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生日这天,我特意买了她念叨了很久的苹果手机做礼物。不曾想,她竟因为买的不是最新款而大发脾气:“你要买不起就别买,整个老款的打发谁啊!”我耐着性子哄她,手机性能都差不多,买老款可以省下不少钱,到时候攒着给她买电脑。她却半句都听不进去,大声嚷嚷道:“我不管,谁叫你这么没用,挣的钱都不够用!”那一刻,我的心拔凉拔凉的。当妈后,我秉持着“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教育理念,在女儿身上没少投资。我自己节衣缩食,但掏钱送女儿见世面、买名牌连眼都不眨;全家月入不足三万,但我还是咬牙把她送进最好的私立学校,给她最好的教育。我曾坚定地认为,给女儿最好的是理所应当的。?但女儿此刻的一声声嘶吼,一句句指责,却让我陷入了沉思:我一直以来的富养,是不是错了?
我早就应该发现,一味地用钱给孩子铺路,只会滋长孩子的虚荣心,让孩子陷入盲目的攀比。女儿现在不过14岁,可她的拜金意识已经逐渐泛化到各个方面。从衣食住行到吃喝玩乐,她言必谈品牌和价格,只要稍微便宜的东西就一概排斥。?平日里,她花钱也总是大手大脚,1200元一双的鞋子,说买就买。花钱就像泼水一般,和同学出去玩,一下午就花掉三五百。我曾劝她要省着点花钱,她却反过来问我,不是你跟我说,要吃好用好吗?现在看来,这都怪我错误的教育,让她在所谓的“富养”中迷失了自我,让她误认为自己是“富二代”。想起教育家三川玲的告诫:不要把孩子塑造成家里的另外一个阶层。穷家富养,只会养出不知生活疾苦,一味索取的孩子。作家刘小念分享过一个真实故事。有一对工薪阶层的父母,虽然收入不高,但坚持照着富二代的标准去配置孩子的生活。结果却只养大了孩子的贪婪和欲望。虽然吃穿用度没得挑,孩子还是经常质问他们为什么不买个大房子让他养狗。有一次,就因为找的课后班不是一对一教学,孩子说什么都不肯去上。父亲苦口婆心和他算账,他竟怒目圆瞪,朝父亲吼道:“谁叫你是个窝囊废,生得起,养不起!”
后来在得知父母一直在勒紧裤腰给他最优厚的生活时,他第一反应,也不是感动,感恩,而是愤怒。愤怒父母的无能,愤怒父母让他丢了脸,因为在他看来,父母年收入不足百万,就是原罪。砒霜可成药,糖多能害人。钱总有花完的一天,但养大的物质欲望,却回不去。穷家富养,只会让孩子的欲望和贪婪,坠落为永远填不满的深渊。
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教育后,我思考了很久:今后,我应该给女儿什么样的物质和教育?我想,最重要的是——让女儿在真实的生活中成长。我不再为她屏蔽生活的本来面目,也不再透支家庭,给她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内的生活。当然,我会好好爱她,给她精神上的富足,培养她正确的三观,教她独立的能力。唯有这些,能伴随她一生,成为她披荆斩棘的武器,给予她行走于世的底气。就像主持人梁继璋给孩子的一封信中的那句话:“当你长大之后,我供养你的责任已经完结,以后你要坐巴士还是奔驰,吃鱼翅还是粉丝,都要自己负责。”点亮在看,愿父母们都懂得对孩子在精神上慷慨,物质上适当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