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鸟笼逻辑

都说为人父母最大的难题,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现在看来,这话真是太对了!自从儿子上初中后,那个原本乖巧懂事、上进努力的他,消失得无影无踪。以前回到家儿子都会自觉写作业,现在态度变得很懒散,经常要我三催四…

都说为人父母最大的难题,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现在看来,这话真是太对了!自从儿子上初中后,那个原本乖巧懂事、上进努力的他,消失得无影无踪。以前回到家儿子都会自觉写作业,现在态度变得很懒散,经常要我三催四请才会动笔。老师经常反映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作业也是敷衍了事,课后背的课文总是颠三倒四的。每次想跟他好好沟通一下吧,他总会冷冷地扔下“随便”“不知道”“不要”,转头就走。整个人变得少言寡语,饭桌上只知道埋头吃饭。

我本来以为孩子到了青春期,有点自己的小脾气,没太在意。直到那天,班主任给我打来电话:说儿子最近下午频繁请假缺课,不知道是不是家里出了什么事。我脑袋嗡的一声,气血顿时涌了上来。等到儿子回家,在我的严厉逼问下,这才得知儿子是和几个外面认识的朋友逃课上网去了。那天,我对他罕见地大发脾气,告诉他如果再去上网,就别回这个家了。从那之后,儿子再也没逃过课。但他变得愈发沉默寡言,一回到家就紧紧关上房门,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至于考试成绩,那更是一落千丈。在老师的建议下,我只好带他去医院检查。结果如同一记重锤,击碎了我最后的幻想——中度抑郁伴随中度焦虑状态。看到结果,儿子反而松了一口气,拿着病历和我提要求,说要在家休息一阵。我没办法,只好给他办了暂时休学。从那天开始,儿子把自己关在屋里,每天除了熬夜打游戏就是睡觉,过着日夜颠倒的生活。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可又不敢骂他、逼他,生怕加重病情,只能每天好吃好喝地伺候着。那段时间,我每天焦虑万分,心急如焚,晚上睡觉也睡不好,饭也吃不下。儿子才13岁啊,正是人生最关键的时期。我真的很害怕,怕他这么一直消沉摆烂下去,再也回不到正轨。

后来,在朋友的推荐下,我接触到了一位资深的家庭教育咨询师。为了能让儿子的问题得到全面了解,我软磨硬泡,才让儿子勉强同意跟我一起去。咨询师先是和儿子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长谈,接下来又跟我进行了深度的沟通。我把自己的苦恼和疑惑全盘托出,最后恨铁不成钢地说:“我真是想不通,为啥儿子以前又听话又好学,现在却变成了这样?”咨询师沉吟了一下,对我说:“导致你儿子抑郁厌学的原因比较复杂,有内因也有外因。”“从外因来看,是因为你逼孩子太紧了。从小到大,你几乎都是推着孩子在走,每天关心的基本都是学习、成绩、排名、考试……他喜欢什么、有什么烦恼,你一概不知。长久下来,孩子就像一个任人摆布的傀儡,脑子里只有学习。结果上了初中之后,因为学业变难,他陷入了不断的焦虑和自我否定,最后导致自我价值感不足,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动力。”我哑口无言。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我就给他做规划,几点学习、几点休息等等,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完全不容许孩子拒绝。孩子上了初中之后,跟我抱怨过好几次“作业太多了、根本写不完,课程太难了…”我不仅没在意,反而经常在他耳边敲打:最近成绩下降了,是不是手机玩多了?你看看你,以前好歹算个学霸,现在都成什么样子了,我都嫌你丢人!”

回到家后,我决定按照咨询师教我的方法试一试,为孩子搭建一个属于他的“鸟笼”。我还给所有人购置了一批羽毛球装备,拉着老公和儿子每天晚饭后去楼下打羽毛球。儿子一开始拒绝参加,但被我和老公高涨的情绪所感染,终于忍不住加入了我们,还越打越上瘾。渐渐的,我们之间的亲子关系越来越和谐,儿子的脸上也开始出现了笑容。现在看来,轻松、自由又充满爱的家庭氛围,才是孩子生命力的源泉。帮他找到合适的鸟笼——从兴趣点出发,想让孩子爱上学习,就必须投其所好,点燃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从心理上打造鸟笼——为他立“正面”人设除此之外,“鸟笼效应”还可以带给孩子心理暗示,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变成心目中的那个人。儿子自从上了初中,因为课程变难,面临了不少的压力,内心变得彷徨、自卑。当他无法从学习上获得成就后,人生一下子就陷入了黑暗,到后来只能通过游戏逃避自我。所以,我要通过为他立“优秀”人设,帮他找回自信。我对儿子说,其实你们老师之前找过我,他说你其实挺聪明的,尤其是数学,特别有天赋。儿子眼睛明显亮了:“真的吗?老师真的这么说我?”我说对啊,老师说你就是缺点火候,假以时日,必能把其他人甩在后面。儿子当时没说什么,结果当晚我就发现,他开始拿出之前的数学题研究了。后来我装作不小心看到了他的习题,惊呼道:“你看这道题,解题思路清晰严谨,我就说我儿子聪明嘛!”慢慢地,这种称赞和肯定成了家里的日常,儿子的学习劲头也越来越足。教育学上有个概念,叫做:学习能力的自我感知。也就是说,当一个孩子“觉得”自己能学好,他就会在学习上形成良性循环,越来越好。让孩子感受到成就感,就像鸟笼里填满了花花绿绿的糖果,鸟儿似乎随时都会飞来。就这样,经过2个月的调整,儿子的状态可谓判若两人。他不再沉迷游戏,而是开始合理安排自己每天的时间:每天学习、运动、阅读,作息规律。那天,儿子敲开了我的房门,轻轻地说:“妈妈,我下周想试着去上学,可以吗?”那一刻,我的眼泪夺眶而出。这证明了我的努力和改变都是值得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小学数学 自学网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 jdh

广告位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16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