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下雨,我进校接孩子,没想到看到这样一幕。当时,老师在布置作业,女儿后桌的男同学没好好听讲,一直在用力踢她椅子。女儿椅子被踹动了,她就把椅子往前挪,一直挪……直到自己都只剩窄窄的一点空间了,都没回头提醒。想起前段时间,她每天放学嘴唇都干燥起皮。我问她,她说是小朋友都不爱喝学校的水,她就把自己的水分给同学喝了。我当时还觉得是她善良,还给女儿换了个大水壶。后来,我才从其他妈妈那儿听到,女儿的水是被另外两个孩子抢走分掉的。我跟老师反映了情况,也跟女儿强调了,遇到事情不要怕,要懂得反抗,有处理不了的,可以跟大人讲。没想到,今天又看到这样的情况。回家后,我问女儿,“他那么踢你椅子,你肯定不舒服,怎么不反抗?”她沉默很久后才慢吞吞地说:“妈妈,你说过不要小气……”听了女儿的话,我心里一阵心疼。我只是跟她说过“要听话”“要谦让”,怎么就成了她顺从、忍让的“枷锁”?要怎样才能培养一个既有温度,又有锋芒的孩子呢?
穷人家庭还在教孩子“不争不抢”,富人家庭早在培养孩子“健康的攻击性”。以前听这话不以为然,现在却让我陷入沉思。我一味教孩子“懂事”,是不是也在给她的未来埋下隐患?自我价值感低下和朋友聊女儿的事,她一听就很担忧:“这闺女性子太‘软’了!”原来,她也是从小被教育“吃亏是福”。结果工作5年了,被同事抢功都不好意思说。还怀疑是不是自己“太斤斤计较”。“这下好了,乳腺结节+卵巢囊肿,你可千万别让你女儿学我!”《儿童心理学》中说,被过度规训的孩子,会将“自我需求”等同于“错误”,逐渐丧失自我主张的能力。我们本意是想让孩子谦和有礼,但其实“有点攻击性”才是生命力的象征。社交中被边缘化很多父母和我一样,跟孩子强调“要大度”“要礼让”,本质是希望孩子受欢迎。但如果孩子“过度谦和”,就不利于建立平等关系。而敢于表达不满的孩子,教孩子在适当时候释放攻击性,反而是让他向世界宣告“我不好欺负”的方式。谷爱凌在纪录片中就回忆说,12岁时,她也曾被教练批评“太乖,缺乏狠劲”。后来是她妈妈鼓励她,“赛场上的攻击性不是暴力,是对目标的渴望”,才成就了她现在的“敢拼”“要赢”。这个世界从不会主动奖励“乖”孩子。除了谦逊、得体,我们是不是也该教教孩子“如何争取合理利益”?
那个总踢女儿椅子的男生,想要女儿的加油棒。这次女儿转身对他说:“我可以分你两根,但你要用两个哪吒的贴纸来换。”后来,听说两人在脸上贴着哪吒贴纸,举着加油棒,组成了班上最闪亮的助威小队!儿童心理学家戈登·诺伊费尔德说:“真正的强大,是既能温柔地拥抱世界,又有勇气划清边界。”当我们教孩子看见别人,也看见自己时,他们反而更有力量,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方需求→我的需求→双赢方案——解决“冲突”,并不意味着“我赢你输”,还可以“合作共赢”,不是吗?最后,我想说,我们的态度,决定了孩子与世界交手的方式。愿他们都能“温柔中带锋芒,谦逊中有力量”,更自信、更融洽地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