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有家长留言说,她孩子才小学五年级,但“顶嘴”成习惯。不管他们说什么,孩子总能一句话把人点燃。虽然很多人说,孩子“顶嘴”是好事,说明有主见,但她却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不上进”“不尊重”。
“自己做错了也不认错,总是对着干,虽然知道打多了不好,但这怎么忍得住?”相信很多父母都有类似的苦恼,孩子稍微大点,就开始不听话了。动不动就“怼”人,确实会让父母很焦虑:这孩子还有没有救?
其实,养育孩子就跟跑程序一样,很难一次就顺顺当当,都需要反复调试。
我们只有对“出错”有预期,才不会在系统报错时,气得疯狂地敲回车。
这时,才能平静地翻翻从前的日志,一步一步检查:孩子总这么做、这么说时,有没有什么地方是我没看到的。
孩子数学不好,想给她报个数学思维课,但她一说就是“不行”“不上”,应该怎么跟她沟通?结果,“沟通失败了”。很多父母和孩子“沟通”,认为要达到一个目的——让孩子“听我的”。这其实不叫“沟通”,这叫“说服”。这种做法,表面上很“民主”,很“讲道理”:你看,我事事都和你商量,事事都是为你好。但实际上,孩子心里早就憋着一股劲儿了——你从来都不听我说,你从来都没真正关心我。
孩子的叛逆背后,是父母自身的固执和执着。是总自顾自表达,很少去“好奇”他们到底在想什么。是我们表达了自己的担心、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所知的道理、方法,但同时也想听听孩子的想法,孩子的思路。
她说,原来她之前最愤怒、最害怕的情况根本不成立——女儿并不是对学习不上心,也不是不想在数学上做出努力。只是她一上数学课就紧张,根本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她怕报了班也很难有收获,白花钱不说,还会让自己更害怕数学。后来,她们约定先一起多玩数学游戏,提升数感和思维;同时在家里听一些教辅自带的录播课,等录播课听着不费劲了,再去尝试报班。
好多家长觉得,自家孩子一问三不知,他能有什么想法,“他就想着玩”!
如果孩子总是“顶嘴”,那也正说明他前几个阶段的自我发展需求未被满足。这时候,我们就不要总是去否定孩子的想法,接管孩子的行为——“你懂个什么?”“说了你也不听!”“你看看别人……”“你必须按我说的做!”
若家庭中充斥命令、反问、习惯性反驳、指责,那孩子会像镜子一样“反射”这些语言。很多父母明明爱孩子,但总是强硬怒骂,尽显“恨意”那久而久之,孩子也会习得这种说话方式,甚至成年后都很难改掉。
这篇文章,就是想把有关孩子顶嘴的“解码手册”给到大家。
希望更多人明白,孩子“顶嘴”不是BUG,而是系统更新提示:
“我需要被看见。”
“我想要被肯定。”
“你不能伤害我。”
“我在向你学习。”
愿每位父母都能听懂这些孩子的“话外之音”,把“顶嘴”变成亲子关系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