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有多小呢?就是哪怕鞋子放的位置不对,吃饭掉了一块肉,衣服上弄了污渍、默写错了一个字……父母都要挑孩子毛病,给孩子讲一堆大道理。父亲很“贴心”地让孩子选一道自己爱吃的菜。儿子选了红糖糍粑,结果被一口拒绝,爸爸的理由是:“点一些能涮的。”孩子有点不高兴,但还是辩解:“是你说点我想吃的!”爸爸又反驳:“就你自个儿乐意吃,吃不完,回回剩下还浪费。”孩子有点想摆烂:“随便吧,你看着点。”结果爸爸不乐意了:“说好每人选一个,就差你了。”儿子有点急了:“我要点糍粑,你又不让!”接着爸爸又是一通理论,还建议儿子点个“小酥肉”。孩子这会儿已经彻底摆烂,菜单一扔,“什么都不想吃。”爸爸慢悠悠地捡起菜单:“不就是个糍粑吗,行行行,让你点,行了吧?”一边说一边往菜单上打勾。孩子瞬间暴走,高声嚷嚷着:“我不要我不要!我不想吃了行不行!”爸爸也不乐意了,开始指着孩子教育:“你咋呼什么?你看看周围,谁像你似的,那么没素质?”男孩不说话了,憋红了脸,眼泪噼里啪啦地往下掉。一旁的妈妈和外公外婆等家人闻讯赶来,在爸爸的指控下,齐心协力地“教育”起男孩来。我非常能体会男孩那种崩溃的心情。明明一盘红糖糍粑就能解决的小事,却用各种理由拒绝孩子、控制孩子、指责孩子,给孩子套上道德的“枷锁”。
小男孩不小心打翻了西瓜汁,满满一杯饮料,洒得一桌子都是。看着满桌狼藉,爸爸第一时间拿来了纸巾擦拭。看着小男孩愧疚不安的眼睛,妈妈马上安慰孩子:“没事的,马上就好了。”听了妈妈的话后,男孩的脸上马上恢复了笑容。接着,妈妈把自己的西瓜汁分给了孩子,爸爸把自己的倒给妈妈,而懂事的男孩,又把自己碗里的分了一些给爸爸。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吃起了饭来。
一个家庭处理事情的态度,直接决定了这个家庭的幸福程度。幸福的家庭,从不在小事上内耗,应该是让人放松的、而不是让人紧绷的地方。千万别让垃圾情绪,伤害了孩子的脆弱心灵。她好不容易考了第二,满心欢喜地报喜,妈妈却皱着眉头说:“怎么不考第一。”有次,她鼓起勇气想要参加歌唱比赛,妈妈却讽刺道:“就你这公鸭嗓,报名也是浪费钱。”在妈妈一句句言语打击之下,女孩变得越来越自卑、焦虑。在孩子长大过程中,那些父母无意中伤孩子的话语,就好比一根根针插在孩子心头。所以,父母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要知道,孩子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他们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也不是父母的风筝。放下自己的控制欲,尊重孩子的思想和感受,孩子才能越发自信、有主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