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女儿正值小升初的关键期,为了能上区重点,全家谁都不敢懈怠。跟家里老人说孩子学习压力大,作业多,寒假假期短,今年不回家过年了。我也提前休年假,天天在家给女儿做营养餐,想方设法给她补脑,做她坚强的后盾。
早上一醒来,先背英语单词,吃完早餐,就去培训班学习,要是老师拖堂,连午休都没有。回到家,吃完饭后直接开启“疯狂”写作业模式。
除了学校发的假期练习册,还有培训班老师给的重难点要领,甚至还有我在鸡娃群里淘到的其他区的摸底试卷……可假期过半,我渐渐发现一个意外的情况:女儿的学习状态一落千丈,作业越写越拖拉磨蹭,好几张摸底的成绩跌出80分之外。问她怎么回事,她委屈巴巴看着我说:“我也不知道,明明都按你说的做了,题也没少刷呀。”
听朋友这么一说,很容易掉入“假勤奋”的学习陷阱。甚至,还会带来连锁反应,毁掉孩子的学习内驱动力。刚开始我并不赞成。直到看了一位资深班主任的分享,我有点懂了。据他观察和分析,不少家长和学生“疯狂刷题”的背后,藏着这3种心理:
1、不敢“停下来”,不敢放松,好像只要一休息,成绩就会掉下来。
2、大家普遍认为,成绩不好是因为题做得不够多,应该再多做一些,把自己逼成刷题机器。
3、受父母过往学习经验的影响,父母说不能输在起跑线,要弯道超车,到了终点线得奋力一搏,于是不顾孩子的意愿和个性,不停刷题、上网课、参加课外辅导。
这3种心理,看似习以为常,却暴露诸多弊端:孩子的注意力有限,下课题海战术,上课脑子转不动,听不进老师讲的内容;严重影响其他方面的学习,忽略该有的体育运动和锻炼;看似作业速度提上来了,可错题率惊人,没有思维的参与……
更严重的是,孩子长期被这种“假勤奋”蒙在鼓里,还以为自己做得对、学得好,最后可能连最基本的学习动力都被消耗殆尽,只会死读书、读死书。回想到我女儿的实际情况,不正是活生生的反面教材?以前想都没想过,十几二十年前那套填鸭子式的教育,早就不适合现在的孩子。
那么正确的学习状态,究竟是怎样的?因为每科的学习,都有一定规律,只要认真找,用心探究,就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课后遇到难题,会先思考,再求助,不断刺激大脑去举一反三,巧妙作答。课余时间,注重劳逸结合,喜欢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平时还会打篮球、唱歌、拍短视频。
意识到我的教育出问题,女儿的学习方式也有弊端,我决定换种方式。低效的学习,往往是因为把时间花在不重要、不需要用脑的事情上。
因此学习前,孩子最好先设定一个清晰、可量化的学习目标和详细计划,明确一天或者一周,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何时完成。早上精力比较好,可以学些需要动脑思考的内容;下午或晚上精力相对较差,就完成些轻松点的任务。
只要有时间,就会安排适当的运动和娱乐活动,缓解学习带来的压力,调整状态。所以,我和女儿商量好了,重温一下过去学习的内容,把经常错的题目拎出来分析原因。既然放假了,就安排一起打羽毛球、散步、看电影的时间。希望借此,慢慢消除孩子对学习的紧张感,拥有更科学、轻松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祝愿我们的孩子,都能会学习,爱学习,享受学有所成带来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