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时间管理大师」的成功经验中,你都看到过它。因此在许多课程中,24小时日程表俨然成为时间管理高手必备的武器。但是,不少孩子发现,使用24小时日程表来做计划,几乎没有哪天是能顺利完成计划的。一旦做不完,孩子就容易产生挫败感:
为什么我每天都做不完事情?是我的自制力、专注力还不够吗?还是我的计划做得不够完美?到底怎么办才好啊! 其实,孩子完不成计划的原因并非能力不足。
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24小时日程表不仅没必要,甚至还可能会起到反作用。 为什么呢?如此严苛的时间表有一个很大的弊端:缺乏弹性。比如,小明同学原本计划周六早上9:00-10:00完成作业,之后休息五分钟,开始练小提琴一小时,再准备午休……。
如果在写作业的这个小时中,有道题忽然卡住,小明多花一些时间查资料或者跟同学讨论,又或者休息时爸妈忽然让小明帮忙找个东西,那么后面的日程表就会整段垮掉。 你看,随便一个突发事件,就能轻易打乱整张计划表,而且意外发生的频率实在太高了!
而且,还有一点:他们有能力严格掌控自己的时间,甚至有助手来帮助他们管理自己的生活。 但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这种严密的24小时日程表完全没必要。如果孩子这么做了,那就是把自己往绝路上逼。而且还很容易产生挫败感,丧失学习动力,因为这个计划很可能永远无法完美执行,从而让自己不断陷入“制定计划——完成失败”的死循环。
对家长:21天戒吼计划 – 亲子沟通训练营、21天早起打卡计划、每天10分钟,21天马甲线养成计划…… 对孩子:21天阅读打卡课程、21天晨跑锻炼计划、每天5个词,21天词汇速成营…… 在这里,把21天换成30、60、100天都是可以的。因为这种课程的核心是:每天花少量时间完成一个简单的动作,然后重复一段时间,期望通过这样的计划来培养新习惯。
但是“21天计划养成”真的可行吗? 实际上,培养习惯可能并不需要21天,而坚持了21天的人,也未必真能养成一个习惯。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参加完21天早起打卡的人,最后一天结束后长叹一口气:明天终于又可以睡懒觉了! 为什么这种【坚持一段时间重复做一个动作】的形式,并不能真正帮助大多数人培养一个新的习惯呢? 因为,培养习惯的过程,并非是机械重复,而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是有机的,复杂的,需要不断自我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