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电视机之前,小院人的业余文化生活是很单调的。夏日傍晚坐在自家门前边纳凉边聊些闲话,八卦些奇闻逸事。冬季便互相串串门,说说心里话,沟通一下感情。我是极愿意跟在母亲屁股后面去串门的,东家进,西家出,兜里便有了不少收获,一捧花生,两个桔子,三个核桃,足够我在哥哥面前炫耀了。
有时兴之所至,有人会拿出一把二胡,坐在院里拉上一曲,很快便邀来知音,吹一只笛子附和,更有男高音随着节奏引吭高歌,教师们大都多才多艺,吹拉弹唱无所不通,自发的便演绎了一场音乐会。其他人可以笑着倾听,也可以小声和唱,自娱自乐一番。
当学校挤出部分建校款买回一台电视机,小院人很是兴奋了一阵。那个年代,通讯工具似乎只有收音机,对外界的感知滞后且抽象,电视机的出现打破了小院人的生活节奏。吃完晚饭,大家搬来自家的小凳,聚在小院的空地上一起看电视,成了小院最重要的文化活动。大人们喜欢对电视节目评头论足,交流心得,小孩子则洗耳恭听,也能长不少见识。虽然频道只有两三个,内容也算不上丰富,几个节目翻来覆去反复播,但大家看的津津有味。偶尔电视台也会播几段相声,或者中外经典影片,大家则象过节般快乐,心里美滋滋的。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家庭都陆续拥有了自己的电视机,但几个人看电视实在冷清,远没有许多人聚在一起热闹,为着剧里的某个情节,大家一起欢笑,一起流泪,这是多么温馨又暖人的场景啊。
电视对我们这些小孩子来说更是意义非凡,它敞开了一扇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了外面的风景和世界的精彩,也使我们下定决心要走出乡村,走向城市,寻找更广阔的人生天地。当我们亲眼看到做教师的父亲母亲们辛苦工作,获取的只是微薄的收入;当我们亲身经历了生活的贫寒所带来的那些困窘和难堪的往事,我们对外界的追逐充满了逃离的意味,我们甚至赌咒发誓,将来无论干什么,也不做穷教书匠。现在想来,当时的举动多么幼稚可笑,其实,当我们回头去望,那些留在小院里的时光,虽然窘迫,但内心丰盈,虽然清贫,但精神富足。这是小院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人生财富。尽管那些简单又快乐的日子已经回不去了,但能有许多美好的记忆珍存心底,生活也无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