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现在的老师越来越不敢管学生了。诚然,手无戒尺的老师,惩戒学生成了一件冒险的事。
之前,新任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提起“教育惩戒权”,今天请大家一起来聊聊!
怀进鹏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提出将修订《教师法》:
将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明确教师权利义务,增加教师教育教学自主权、教育惩戒权和对创新内容的知识产权等。
老师惩戒学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古时的先生手中戒尺一挥,堂下的学子顿时肃静端坐,是多么和谐的画面。
但到了今天,教师的惩戒权需要入法才能得到保障,多少老师害怕惹祸上身,眼睛闭闭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教育惩戒权,是学生需要!别再让老师因为“敢不敢管”而困扰!
问过一个入行不久的新教师,会不会因为教育形势严峻而不敢惩罚学生?
她很老实地说:“如果老师惩罚学生要冒职业危险,那我犯不着。”越来越多教师用亲身经历证明:你骂学生,会被说侮辱学生;你罚学生,会被说伤害学生心灵;你打学生,会被说不配为人师。学生骂不得罚不得打不得,老师只能明哲保身,否则一旦发生师生冲突,“错”的一定是老师。老师的戒尺,被娇生惯养的孩子打掉了,被溺爱孩子的家长抢走了,被充斥偏见的社会没收了。虽然,“教不严,师之惰”、“如有忤逆,请严惩不贷”始终是人们奉为圭臬的教育真言。过去的戒尺,今天的教鞭,曾经和老师手里的粉笔、黑板刷一样重要,都是教书育人必不可少的道具。
可如今,戒尺难觅,教鞭不再。老师手中的戒尺没了,“惩罚”二字更是知易行难!
我们一路成长过来,谁不是一路考试拼上来的?谁不曾在父母老师的批评下长大?怎么换成我们的孩子,就行不通呢?到底是心疼孩子,还是没搞懂教育是怎么回事?同样,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教授说过:“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惩者,以正其心也。”教育的本质就是“正其心”,在孩子的成长路上不断去指点他,帮助他,训导他,惩戒他。如果家长舍不得管,老师又不敢管,那么孩子的教育就会失控,有可能变成我们最不想看到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