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 自学网 家长帮 为什么过去的孩子挨骂、挨打,却很少有心理问题?

为什么过去的孩子挨骂、挨打,却很少有心理问题?

   这几年,关于孩子抑郁、跳楼、诱导“自杀”的新闻也有点多。 很多家长不解:我们小时候也挨打、挨骂,为什么没有心理问题?现在的孩子也太难养了!那么问题来了,以前的孩子真的没有心理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

  

这几年,关于孩子抑郁、跳楼、诱导“自杀”的新闻也有点多。

很多家长不解:我们小时候也挨打、挨骂,为什么没有心理问题?现在的孩子也太难养了!那么问题来了,以前的孩子真的没有心理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

那我们为什么会有这种错觉呢?一是,那个时候还没有这种概念或意识。对于孩子的一些极端或异常行为,统一归结为“不听话”“想不开”;二是,那个时候信息不发达,人们的生活圈子有限,对外面的人和事知之甚少。

虽然没有数据对比,但现在的孩子确实比以前的孩子更容易有心理问题。为什么呢?

所注重的需求不一样

以前的孩子,被打骂是家常便饭,是普遍现象,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而且,物质的普遍匮乏,使以前的孩子的需求重点还停留在马斯洛心理需求的最低层次——生理需求:吃饱穿暖。

再者,以前的家庭,兄弟姐妹比较多,父母又忙于生计,根本没多少精力照顾孩子,更别提关注其心理问题了。

即便有点心理问题,也会在与伙伴的尽情玩耍和在做农活的过程中得到舒缓与释放。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衣食无忧。一家两代五六个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稍有风吹草动,全家草木皆兵,这无形中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与窒息感。

况且,信息化的普及拓宽了孩子获取知识的渠道,开发了孩子的心智。他们更看重自我个性、价值是否被认同与尊重。

与以前的孩子相比,他们的需求点已上升至马斯洛心理需求的中高级层次——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需求。

可悲的是,父母及长辈爱孩子的方式,还停留在满足其物质需求和照顾其生活起居上。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说:“如果我们用过去的方式教育现在的孩子,就是在剥夺他们的未来。”

所以,当家长的思维跟不上孩子成长的脚步时,他们会有不被理解的孤独,也会有无法实现自我价值的无奈。

北大弑母案的吴谢宇曾自述:父亲生病期间,他很想替母亲分担,却被告知:“你小小年纪唯一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

母亲觉得自己大包大揽是为孩子好,但这恰恰剥夺了孩子想要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其实,孩子需要的爱很简单,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请你看到我,听到我。

童年缺少玩耍的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李玫瑾教授说过:“会玩的小孩往往更优秀,学习成绩更好。”可现实生活中,多少孩子的一天,不是在学校上课,就是在家里小课桌前的方寸之地刷题,几乎没有放松的时间。

前几天,四川攀枝花一个小男孩打110,只为求得几句安慰。他哭泣着倾诉:妈妈只要一看到他不在学习,就打他。哪怕作业他全部完成了,妈妈还要逼着他看书,无时无刻不在逼着他学习。

他苦闷、委屈、压抑,终于情绪崩溃,只好找110求助,称“我想永远离开我妈妈”。

被学习裹挟得密不透风的孩子,丝毫没有自己的喘息之地,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综艺《亲爱的小课桌》里的凯凯,才上一年级,就出现了专注力差、不合群、自卑等各种问题。

直到看了凯凯的日常生活才知道,他的课外活动全部被学习挤满了,没时间跟小伙伴们玩,也没机会跟同龄人打交道。

短短一个假期里,妈妈给他布置了376套卷子、报了三个兴趣班,并且以亲戚家孩子暑假全部用来学习为例,鼓励凯凯向别人家孩子看齐。

像凯凯这样的孩子在生活中不在少数。他们从早上七点半进校开始学习,一直学到下午五点半,晚上写作业又要写到十一、二点。周六、周日又被各种各样的课外班占上,继续埋头学习。

这样每天都被学习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日子,要过12年!这种常年无休的高压学习状态,有几个孩子能够乐在其中?

经常听到网上有人吐槽现在的孩子脆弱、玻璃心,打不得、骂不得,稍有不如意就要死要活。

但是想一想,我们小时候,也没有现在孩子这么多的作业、考试啊,更不会每天被父母批评、唠叨。

即使被打被骂,我们也有时间跑出去玩,一玩起来就把烦恼抛之脑后了。

就像知乎看到的一个提问:过去的孩子也挨骂甚至还挨打,为什么不会动辄抑郁、跳楼?

上千条回答,可以概括为一点:过去的孩子虽然挨骂挨打,但他们有很多情绪出口,他们的生活除了学习,还有洗衣、做饭、照顾弟弟妹妹、在外面疯跑……

是啊,孩子们的童年,需要玩耍、运动,需要蓬勃的生命力。只有生命力越旺盛的孩子,内心才越阳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小学数学 自学网 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 jdh

广告位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16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