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先生:“你的太太和孩子坐得很近,离你比较远,你愿意靠太太近点吗?”先生说:“太太照顾孩子多一些,我照顾得少、此,孩子跟太太亲。”我问孩子:“离妈妈那么近,你的感觉是什么?”孩子说:“不舒服,想离开一点!”我对孩子说:“那你可以物你的椅子挪一挪。”我问太太:“孩子为什么想离你远点?”太太说:“嫌我管得太多!”我笑着说:“这一点,你不如先生聪明。”我看到先生的脸上有了些笑容,于是我让先生坐到太太的位置上去,我问孩子:“现在的感觉是什么?”孩子回答:“紧张!”我说:“为什么?”孩子说:“他不喜欢我!”我问先生:“孩子说他在你的面前有些紧张,你怎样做会让孩子不紧张?”先生很茫然。
开始我让父亲从后面搂着他,孩子说很害怕,感觉父亲要摔他,然后我让父亲用两只手扶在孩子的肩上支撑着他,孩子说感觉好一些。接下来,我让孩子完全放松向后依靠着父亲的双手,静静地感觉。过了一会儿,我问孩子:“现在的感觉是什么?”孩子突然有些更咽地说:“从来没有这么好,很温暖!”我又问:“如果让妈妈参与进来,你希望她站在什么地方?”孩子犹豫了一下说:“她应该在爸爸的后面,撑着他!”….
家庭的心理治疗就在不停地换位中进行着,由于换了位,先生知道了太太的苦,太太懂得了先生的难。当家庭离开诊室时,太太忽然想起来对我说:”我还没有告诉你孩子的病情呢?
一个月后,在家庭复诊的时间里,太太来了一个电话,孩子已经上学了,社交恐惧症大大减轻,父子关系也渐渐地好起来,孩子不像过去那样让她操心了。许多事情她也能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家庭内部的关系僵局也由此打开。
喜欢通过对家庭的变换座位来调整家庭成员彼此的心态,通过塑型来寻找好的关系格局,使一个僵化的家庭构型与情感联结流动起来。在一个良好互动的家庭关系里,孩子的问题会自然地消减,疾病得以不治而愈。西蒙老师把家庭塑型看作是对家庭不同的治疗假设,每一种假设可能呈现家庭某一类问题,并把好的解决模式引入家庭。塑型使家庭从一种问题取向无意识中转变到资源取向,既传递了好的治疗信息,又避免了治疗师的说教。西蒙说:“给家庭成员换位相似于一种对家庭的‘精神分析’,如果一种位置构型给家庭带来不愉快、带来痛苦,就揭示了家庭的症结,知道症结所在,并逐步改变这种位置,家庭问题随之变轻。”一个给家庭带来安全感、温暖和谐的关系塑型,会给家庭一种强烈暗示,让家庭成员看到一个可以共同努力的方向,并修正自己的行为与情感去靠近它。引发家庭自发地出现变化与发展,是心理治疗的精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