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例:别的孩子更宽容吗?两岁的田田不爱和小朋友一起玩,妈妈非常着急。于是妈妈经常邀请和田田差不多的小朋友到家里来玩。然而,尽管妈妈十分好客,每次都尽心招待小朋友,有什么要求也尽量满足,希望给田田做出榜样,田田却变得越来越“小气”:不仅霸着玩具不让小朋友碰,到后来,竟然不让被邀请的小朋友上楼。
两岁的田田远没有到变得大气的时候,按照正常的心理发展,这个阶段的孩子面临着一种与母亲的分离性焦虑。一方面他表现得担心与母亲分开,似乎越来越缺少独处的能力,越来越儒要母亲的关照,控制和情绪依赖。如果母亲忽视了孩子这时的心理需求,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依恋满足,会让孩子形成一种亲密障碍:成年后对所爱的人缺乏信任与安全感。另一方面,这时孩子的心灵像打开了一面窗子开始对外部世界充满兴趣。与母亲的依恋就像是一个供血的脐带,格带给他足够的对外界探索的勇气和信心,如果缺乏母亲的鼓励和积极引导,孩子也许会变得内向甚至自闭。田田正处在这种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母亲需要给予孩子及时的奖励,而不能操之过急。例如,田田能默许小朋友,母亲就表现出非常愉快的样子;田田与小朋友有一点致触,母亲就去快乐地拥抱他、亲他,让他觉得这样很好;而田田拓修与小朋友接触,母亲可以持不那么重视、关注,甚至无所谓的样子这样,田田易于在对外界的探索和对母亲的依恋两个层面都得到清足,与人交往的能力就会增强。
对两岁的孩子来说,能引发父母关注的行为都符合孩子的内心本意。在我学心理学时,父亲对两岁的儿子说:高级音响是绝对不许去碰的。”然后起身离开了。孩子在那音响面前走来走去,非常的兴奋,也有些惶恐,最后忍不住还是去碰了,父亲立即走过来呵斥他,孩子噘着嘴走开了。但这个行为给了他一种强化,每当父亲不怎么理他时,儿子就冲到客厅里去折腾音响,父亲不得不起身来制止他,由此形成一种歪曲了的关系交流。理想的方法是对孩子碰音响的行为给予必要的忽视,正好可以消退孩子的兴趣。相对田田来说,拒绝别的孩子,引发母亲对他进一步的行为与用心,这是关系的达成。很多研究孩子智力的学者都承认在母子关系中,真正的智者可能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