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并没有公认的一定之规,这要看家庭传承的文化、还有社会风气、父母自身的修养与教育、孩子的个性,家庭的亲密度等等。从统计学结果来看,在低文化、低经济状况中长大的孩子,挨打要多一些,因为父母的嘴不太善于说理,手就会自动来所忙:高文化、高收入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挨打要少一些,被管束和教育的程度却要高得多,因为他们的父母智商一般都比较高,能想出很多有效的办法来制服淘气包。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打其实提示一种关系的亲密性。中国历来有“打是亲,骂是爱”之说。亲情融洽的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反而随意一些,有时也会有敲敲打打,或批评得过火一些,孩子不会计较,也明白父母的用心。亲情不融洽的家庭,蔽打孩子或批评过火可能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得不偿失,严重时,甚至产生家庭内部的敌意、冷谟与隔离,父母与子女形同路人,所以能不能打孩子,要看你和孩子铁不铁,常识中“亲妈打得,后娘却打不得”就是这个道理。
下列情况下的孩子是不能挨打的:1.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不好,越打他疏远,越打越逆反,这种无效行为宁可不做。2孩子已经受到很大的挫折和委屈时,孩子承受压力的能力有限,雪上加霜的事千万别干。3.过于内向的孩子,这种孩子天性敏感,处理应激能力有限,什么事都憋在心里外表看不出来。打很容易让孩子不喜欢自己。4.属于孩子自己的事情不要打,如爱好、社交、友情,尊重孩子的权利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5.青春期前后的女孩子不能打,女孩需要有更强的自尊心,因为她们成长后遇到的社会压力会比男孩子大。6.打后还要让孩子自我检讨的事不要做,孩子被打以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一般都很窝火,可以让孩子表达他的不满,让他有个心理的缓冲。这个时候强迫他认错,等于逼迫他撒谎作假,加重他的心理创伤。当然,最后要提醒的是,打不要真打,打只是一种策略,对孩子起到威慑的作用也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