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一起走出“过渡期”许多走出过渡期的孩子,回头看到父母还在泥泞中跋涉呢!
走出过渡期的孩子有这些标志——他们知道自己要什么,对自己知冷知热、知寒知暖,也可以温和地对父母说“不”;放学回家,父母的“火眼金睛”不再能读懂他们的脸,也听不见他们抱怨老师和同学不“哥们”;他们突然对神、鬼、怪不再那么有兴趣,捆扎的十字架已解开;尽管他们可能还残留了一些“行为问题”,但已有平常心,乐于将此看作个性与习惯:他们已他分清什么是父母的问题什么是自已的问题,不再忙中添乱,他们自信无论沧海桑田,自己仍是父母最爱的人。
与过渡期的孩子相处,父母只要放下架子、保持兴趣、解除约束应该不成问题。需要担心的是:本身还未走出过渡期的父局母要面对过度期的孩子,真犹如“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还有父母,孩子已经经渡过磨难大踏步向前,自己还陷在泥潭里愤愤不平,仿佛自己尊严扫地,受了很大的伤害。其实,走出过渡期的孩子,对家庭情感有一种回归,他们真正知道心疼鬓发染霜的父母。最遭糕的父母由于害怕失去孩子而死命拽着孩子,对孩子的问题和过错纠缠不清,形成一种家庭矛盾纠结。
不聪明的心理医生走进家庭替代父母的角色,去教导“两代孩子”,这样做有些劳民伤财。而聪明的医生会把父母拽入泥潭,分亨孩子在过渡期的挣扎,重温自己早年的困惑,为家庭营造一种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氛围。当孩子安全上岸,父母也会亦步亦趋地体验到压抑后的舒展、困苦后的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