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幻想孩子是天才时,当父母的滋味就变得好起来。不少研究教育的学者认为“望子成龙”是当今社会对孩子无休止施压的心理根源,呼吁家长们应该对自己孩子的能力有一个恰当的认识,并给予合理的期待。不然的话,欲速则不达,反而帮了倒忙。花有千样红,人有不一样,家庭恰如其分地引导自己的孩子的确是非常重要的。不过在我看来,“望子成龙”其实是一个跨文化现象,东方如此,西方亦如此,区别只是各自期待的内容有所不同。西方人比较重视孩子的独立。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东方人重视孩子的孝顺,能被社会认同,中国的文化原型中,教育的意味本就大于慈爱的意味,许多代代相传的故事都在强调“严教出孝子,黄荆棍下出好人”。望子成龙可以引申到自然界,许多生物(动物)种群会强迫后代学习求生的本领。鼓励它们超越父母,为此父母甚至甘愿做牺牲品。现代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基因意识”,即每个基因种那都有一种要求自己被无穷复制。大、延续的“自私”。
望子成龙何尝不是父母亲期待从孩子的发展中得到自我生命价值被延续的内心满足,这显然就是人类固有的一种心理特性。当然,我们觉得20年前中国的望子成龙现象并没有像现在这样的被夸大与滥用,如我们的漫画里,对孩子他力的期待已经到了一种极端地步?。
心理医生在面对家庭时,也会受到家庭“望子成龙”的压力。许多因孩子不能好好上学的家庭希望医生的介入能使孩子的学习发生奇迹。对这种治疗期待,心理医生要小心处理。为了满足家庭,心理医生无意识地会给孩子增加压力,渴望以孩子的改变来赢得家庭的认同。这样一来,治疗医生实际上被家庭控制,成为补偿家庭功能的工具。但心理医生如果想走纯学术道路,拒绝家庭对治疗的期待、容不得家庭有自己的声音,势必又不近人情。为了让家庭配合对孩子的治疗,医生不得不用心理教育培训当事人,等待家庭的成长。为了消除家庭的阻抗,把治疗搞得冗长无趣,心理医生自个儿也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