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是你笨,做不好更是你笨。在大人看来是天使的东西,在小孩子心中是魔鬼!
双重束缚中的孩子内心冲突持续存在,积攒很大的焦虑,心理医生走进这样的家庭,易于产生对孩子的同情。但心理医生如果一厢情愿地试图通过对父母的教导来消除家庭内部的矛盾信息,有时会适得其反。对有强烈自尊需求的家长,这样的教导极易引起他们的不满。这种不满可以从孩子在诊室里担惊受怕中看出来,有时孩子不得不通过表达对心理治疗师的不喜欢来与父母“结盟”让治疗陷人困境。对处在逆反下或者有攻击性欲望的孩子,则又鼓励了孩子对父母的对抗与责难,让家长在医生面前颜面面尴尬、尊严尽失。
许多渴望权威感的心理医生,热衷于给家庭灌输心理学思想,培训当事人,以为如此这般就可天下太平。对有知识有悟性的家长尚可,对文化低或悟性不高的家庭或者矛盾冲突纠结很深的家庭,心理学知识是双刃剑,帮助的同时伤害更深,让家庭失去自我判断力和自我更新力把家庭推向更大的危机与困境。
当然,不少的家庭也乐于把一切麻烦都顺水推舟般地推给治疗师让孩子大事小事都来找心理医生拿主意,使治疗师在表面的辉煌下内心苦不堪言。聪明的家庭治疗师会绕过对家庭交流模式的价值判断.通讨家庭塑型(一种在诊室中的家庭心理剧)让父母与子女体验到彼此在关系水平中的亲疏近远,引发他们的内在联想,并创造新的交流模式,引发新的情感体验,来促进家庭对未来的期待。在与家庭的交谈中,灵活地避免发表对家庭事务对与错的看法,而引入一种有效或无效的判断。
心理医生把许多看起来很好的家庭教育方法与亲子关系理论束之高阁,并不是认为它们不对,而是觉得它们应用起来可能无效。家庭也不是傻子,理论谁都会看谁都会讲,干吗花钱来请心理师。治疗师需要我到非常个别化的东西,来解开家庭的症结。当传递某种信息会给家庭带来价值判断或引发新的冲突时,治疗师乐于扮演一种模糊角色,并通过对多种交流的呈现来处理家庭中的矛盾信息,悄无声息地对家庭做修改。当家庭完全更新后,家庭发现所有有益的决定都出自他们自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