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效的交流满足了父母的需要,却带给孩子压抑。
大多数不爱说话的孩子并非无话可说,而是不敢说。
透过一种玻璃房子来看家庭,我们可以发现父母与子女间的交流是如何达成的。大多数家长与孩子的语言交流是单向性的,或称指导式的,孩子一般也不直接在语言上对抗父母,这与中国文化原型中的“孝顺”有关。更多交流的信息流露在孩子率真的表情、情绪与行为变化中,遗憾的是,父母们常常视而不见。
现在玻璃房中的孩子回家,母亲问:“今天怎么样?”?孩子犹疑地回答:“还行。”父亲立即插嘴:“什么叫还行?”孩子挤出点笑容说,“没被老师批评。”母亲又说:“没被批评就行吗?”孩子无语。又说:“什么时候你能得到一次表扬让我们高兴?”孩子局促不安地回答:“不知道”。”父亲严肃地说:“首先是学习好,刻苦上进,听老师的话…..孩子一直僵持在水深火热中等待交流的结束。终于母亲说:“快洗手吃饭吧!”孩子的脸马上松弛下来,高声说着呀”匆匆地逃离。
这样的交流片断中,整个交流的内容、意愿和交流方向是被父母决定的,孩子只是被动地应答,他的表情和体态给父母的回馈信息是不安与不满,但父母还是坚持了教育的准确性与完整性。
在心理医生看来,这个交流片段实际上是满足了家庭的一种复杂的内部需求。第一,母亲是问题的提出与结束者,她可以用孩子的问题把父亲卷人家庭情感,父亲回应了母亲,让家庭感觉还团结一致。第二,父母觉得自己是在尽父母的责任,表达一种对孩子的关爱,但潜意识的语言却是:“我已尽到责任,好不好只能看你自己。”孩子在交流中感觉到什么?除了压力还是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