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要帮助孩子建立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的心源自宗教的一个理念,是让孩子学会感激。每天读段,不管他现理解还是不理解,喜欢还是不喜欢。慢慢地孩子对情绪有了很大的自制力。我为她的书写了一个序,把学会感恩,感激别人、每天有一颗心存感激的心看成是软化孩子攻击性动力的有效方式。书籍发表后,许多家长带着类似的孩子到北京来找我,我们也从西方倡导博爱的文化中学习到不少东西,开始对基督教有了更多的认识。
第二,要孩子学会敬畏。敬畏心让孩子从小到大耳濡目染。爸爸妈妈不懂就是不懂,不要不懂装懂。不评价自己不甚明了的事情,人云亦云,不对任何事情全盘否定与肯定,不知道的事情不要随意表态,如果要传输给孩子一个观念,一定要说:?“在父母这一代是怎样看,是否真的适合你就不一定了。”
敬畏之心是感恩的前提。在古代文化中敬天地、怕鬼神、教母、尊师长是一种做人的基本态度。现在不敬天地、不怕鬼神的人实在是太多,这样的人很可怕,他们没有禁忌感,没有责任意识,也缺乏必要的道德伦理约束,什么事都敢胡说八道。虽然现在是无神论主导社会意识,不信鬼神,但不可没有敬畏之心。
第三,家长要帮助孩子从小懂得宽容。宽容首先从宽容自己开始不能让孩子只宽容别人,却苛求自己,因为苛求自己的人绝不会去宽容别人,如果表现出宽容别人,他的内心一定会积攒压抑与愤好不是真正的宽容。前几天看江苏台的《最强大脑》,在51对新人的位置记忆比拼中,从中国孩子的失声痛哭看得出他对自己不够宽容赢得输不得,虽胜犹败。那意大利的安德烈,把竞争看成游戏,快乐面对得失,虽败犹荣。究其原因是一个从不宽容他的爹造成的。看得出,安德烈会有成功与快乐的一生,中国那个孩子就不好说,如果他不马上改变,最终会是生活的失败者。
不管是感恩、宽容,还是敬畏,如果孩子小时候被爸爸妈妈潜移默化地灌输了这样一些感受,相信孩子长大以后会非常好,跟这个社会非常融洽,不会出现什么心理障碍,也不会出现行为方面的一些困境。别人也会喜欢与他交往,因为他有感恩、宽容、敬畏的心,别人从他那里得到的温暖与快乐就多,也愿意保持与他的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