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虽好,有数才行。如果孩子是头牛,不必要获得狗的才能。
正确的教育与教育是否有效有时会矛盾,孩子吃不吃这一套是先决的,其实有效大于正确。当父母越来越老的时候,50岁、60岁、会发现很多事情是很难说正确或者是错误。小时候,孩子具有很强的二律背反思想,什么事情都是对或错,被直线逻辑所引导,凡事都要分清好坏,凡事都要讲因果。这样的思维是只适合孩子的思维。但是成年人会慢慢忘却这个单一的思维形式,而转向更加复杂和多元化的思维,家庭教育也是这样的。
父母常常高度关注教育的正确性,忽视了孩子的适应力,教育适得其反。比如孩子发脾气,跟某个同学打了架,觉得受同学伤害了实际上自己是一个肇事者。他打了别人,在他还有气的时候,你若用正确的思想教育他,就会跟他形成对立。他的愤怒还没释放完,不管这种愤怒是自我合理化还是掩盖自己的错误,教育他的这个时机是不对的。只有等他的情绪平复、理性回归的时候,教育他才是可行的,教育孩子除了时机还要注意深浅,最好点到即止,不要把话都说白了,给孩子留下一些空间,自我消化,这样孩子才能在错误中获名成长。
英语有句谚语说,“?you?can?do,?or?you?can’tdo!”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作为家长要想清楚。聪明的家长会选择能做的事情去做,不能做的事情可以等一等,等到可做的时候才去做。有效的办法是追求教育的方式和时机,不是一味地灌输教育理念或者做什么、不做什么,追求有效的互动方式与交流方式要远比找一个正确的方式更有效。家长需要顺应孩子的个性特点去引导他,形成有效互动。
东方文化比较强调中庸、平衡、节制,倡导一种社会共性,不提倡彰显个性。但现在社会越来越多元化,我们也是感觉有个性的人的确发展得更好。所以,小时候对孩子的个性不要太快加以评价,要用好奇的方式去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