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今年上小学一年级,在前几天和地聊天过程中,她突然说,我很喜欢xxx?(他的同学,但不是一个班),以后我要嫁给他。我当时并没有在意,开玩笑就岔开了。但是昨天在她书包里,发现了一个小纸条,上面应该是两个孩子互相写的小话,我爱你,我要嫁给你”之类的句子。我应该如何处理呢?
回答:读你的东西让我想起我女儿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被班主任老师叫去办公室,她神秘地拿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爱你三个字。她说这是我女儿,上课时传给后面的同学的,被她当场没收抓了现行。老师还非常认真地说女儿传给的同学是女同学,她的结论是女儿的思想复杂,需要家长严厉教育。同时老师批评我说“一定是你们让她看多了大人的言情剧”,要么是“缺少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关心。带女儿回家的时候,女儿情绪极差,她被老师课上罚站,课后又被叫到办公室训斥,最后让家长接人,这是她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困境”。我一路上乐呵呵地像没事的人,带她去肯德基吃她最爱的食品算是给她压惊,然后对她说上课递纸条是不对的,对“思想复杂”之类只字未提。我们怎能用成人之心去度孩子之意呢?鲁迅笔下“父亲带小孩子看电影,银幕上有一女子洗浴,只露.后背….?孩子问:“阿姨为什么不转过身子来?”父亲呵斥道:“?你这个小流氓!”那么到底谁是流氓呢?
建议你不动声色,暗地里关注一番,小小毛孩子也翻不起多大的浪来。如果你实在希望孩子停止这样的“游戏”,可行的办法就是装着好奇的样子揶揄她,让她觉得一点都不好玩,消退她在这方面的快乐。
我一直在做“言语分析”这样的训练,就是想告诉学心理学的人,语言总是以自已的经验去理解的,这跟说话的人想表达的东西存在巨大的差异。人只他将心比心,做不到客观的中立的共情。在不同的年龄层面、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甚至不同性别之间,言语交流几乎是在误解中进行的。读书也一样。人们以为读到的是作者的原意,其实读书实际上是读自己,在自己经验、学识、理解中去重组原意,是自己潜在的被引发的共情。我们体验。感受到的不一定是作者的。
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我说话的本意不是这样,但给你带来这样的感受,我很抱歉!”成者说本非要这样理解我的话,我也无能为力。”很多人喜欢引经据典,以为有先人哲人说过同样的话,自已的观点就是正确的。但确忘了一是先人哲人说活时的话境不同,二是你对先人哲人此话的印证局限在你的理解中,所以引经据典引的还是自己的经,据的也是自己的典,不足为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