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一家出了三位有名的大文豪,这在历史上实属少见。由此可见,苏洵的家教是相当成功的,至今还流传着苏洵教子的一些趣事。
传说中苏轼、苏辙小时候都非常调皮,不喜欢读书。苏洵用了许多办法,都不见效。后来他终于想出一条妙计,当两个儿子在玩耍时,他就躲在一个他们看得见的角落看书。两兄弟好奇,跑过来看老爸偷偷摸摸在干什么。苏洵每每故意慌慌张张地把书藏起来,于是苏轼兄弟更好奇了,想方设法偷老爸的书看。由于本身天资聪慧,他们渐渐都迷上了读书。
中国古代盛产严母,比如岳母、孟母,她们在教育领域名气很大,被千古传颂。其实从素质教育角度而言,苏洵善于利用青少年逆反心理,用启发诱导的方式让儿子把读书当成乐趣,这种思路更为科学,效果也更为理想。也许因为中国人在教育上推崇,不太喜欢“慈”,苏洵这位慈父在教育界没有赢得多少名气。
除了在家庭教育上称得上是天下父亲的典范,在自学成材上,苏洵也是后人的楷模。“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这是《三字经》里对于苏洵的描述。苏洵在27岁前是不爱学习的,自我感觉却还不错,在第次进京考试惨败之后终于幡然醒悟。回来后他把自己多年文稿送进了火炉,搞得满屋黑烟,让邻居们以为失了火。发愤苦读五六年后,苏洵开始在文学界崭露头角,其时已经三十多岁了。苏洵的成材经历对于“年过三十不学艺”的旧思想是一种否定,论证了多大年纪开始学习都不为晚,不必以年龄作为不学习的借口。
作为文人,苏洵颇喜言兵,写了许多用兵方面的文章。由于没有机会参军,这些言论当然最终只是纸上谈兵。应该说苏的洵运气不错,假如皇上真的给他统兵的机会,焉知他不会像赵括一样成为眼高手低夸夺其谈的千古典范。古代文人社会地位通常高于武人,因此文人常常以为打仗是不需要实战经验的。
苏洵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他写作的目的是“言当世之要”,为了“施之于今”。嘉佑元年,他带着苏轼、苏辙进京拜访翰林学土欧阳修,得到欧阳修赏识后在京城名声大振。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面试,他却推托有病,不肯应语。此举颇令人费解,联系到苏洵喜欢言兵,或许是出于欲擒故纵的考虑。从诸葛亮开始,文人似乎都在潜意识里期盼着主子三顾茅庐来请自己,似乎这样才有了体面。从苏洵托病来看,他也算是个典型的中国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