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就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对未来生活的追求,是对末来社会的向往。孩子最富于理想,最有雄心壮志。作为父母,要爱护孩子那天真、纯洁的向往未来的美好理想,并促使他们为理想而努力奋斗。
对孩子进行理想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历来为古今中外教育家和有识之士所重视。“孟母三迁”、?断杼教子”,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理想教育典范。
那么,现代家庭如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理想教育呢?
教育孩子的目的,就是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成才,然后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创造财富。为此,必须适时对孩子提出理想方面的要求。
作为家长,在向孩子提出理想要求时,要由浅入深,分层次进行,不能期望太高。比如,中学时期的孩子已积累了一定的文化知识,个性逐步得到发展,兴趣爱好也已产生,这时家长应该从他们的爱好和感受出发,多考虑其个性的发展,帮助他们树立带有职业性质的理想。如果孩子是绘画爱好者,那么就应多从绘画这个角度提出希望,并视其潜能确立期望值的高低:潜能小的就刺鼓励他描物、人物:潜能大的就鼓励他作个画家,这是第一层次的理要求。接下去,家长就要使孩子个人的理想与社会的需求挂起钩来,提高到更高层次,即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自感的社会理想。就以上例子来说,家长不能仅仅停留在期望孩子为当面家而发愤练习,而应该教育他懂得学画是为了弘扬人类文化,从而使他更自觉地从社会的要求出发来鞭策自己为理想而奋斗。
有关专家认为,青少年理想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理想发展的准备阶段,其特点是孩子把家长的、老师的要求当作自己的理想:二是生活理想阶段,是孩子最早独立思考的理想,是自己在活动中产生了兴趣而憧憬的理想:三是职业理想出现和开始发展阶段,随着兴趣的发展,使孩子逐步培养起某种爱好,在这个基础上,逐步产生对某种职业的向往;四是社会理想发展阶段,这是孩子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并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的必然结果,它往往同个人职业理想相联系。
不过,上述理想发展的四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比如,第三阶段孩子的理想多是从本人的爱好和感受出发,从个人的发展出发,很少认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因此,家长就要有意识地把信仰的引导提到教育日程,用科学的信仰帮助孩子从职业理想过渡到正确的社会理想。
孩子正处于青春期,是情趣、情感最丰富多彩的时候,家长要紧紧抓住这特点,?运用情感因素来做好理想教育。有些家长看见孩子情绪激动、情感亢奋,就视之为不稳重、没有出息,这是错误的。事实上,这种情感正是树立崇高理想的必要触媒。这里不妨以鲁迅为例。青年时期的鲁迅在理想上的三次认识转变也足以说明情感触媒的作用。第一次是他父亲死于误诊,使他产生学医济世的念头;第二次是在日本学医期间,他在影片中看到一大群中国百姓竟以欣赏自己的同胞校列强砍头为乐事,使他痛感教国的根本不在干民?。在于唤醒民众,于是他又弃医从文:第三次是蒋分191年号“四二”惨案后,他亲眼看到自己的学生惨遭杀害,这使他有心疾首,从此抛弃进化论,逐渐走上共产主义的道路。
所以说,要使孩子形成远大理想,推动理想发展,必须发弃情感作用。把情感放在第一位,是因为没有情感的触动就很难打开孩子的心扉,从而难以进行沟通。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对缺乏理想的孩子,要多在他那平静的心境里注上一些“催化剂”,以激起理想的波澜,使其在情感的不断刺激下产生和增强对祖国前途、人类命运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