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倒了,爬起来”心灵的成长需要磨难。
人在经历磨难之后方能成大器。
河北雄县一个名叫王猛的11岁男孩,曾因为一场意外的大火,造成全身75%的三度烧伤,生命垂危。六年后,这个男孩不仅从死亡线上坚强地站立起来,而且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县一中。
孩子的成长需要磨难,孩子需要坚强,因为等待他的不仅有阳光雨露,还有风霜雨雪。将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植根于孩子的血液里,这股力量将伴随着孩子的成长,生生不息,永远奔腾!
歌德曾经说过谁不能主宰自己,谁就永远是一个奴隶。让孩子从小品尝一点生活的磨难,从小懂得人生的道路是坎坷的,从小学会自己主宰自己,就是为了使孩子今后不成为自身的奴隶,不成为客观逆境的奴隶,不成为他人意志的奴隶,并学会从挫折中接受教育,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和应对困难的勇气,使孩子具有应付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为孩子奠定终身立足之本。在人生的道路上,培养这种心理品质的过程开始得越早越好。特别是当孩子产生自卑、畏缩、懦弱等情绪的时候,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应该寻找机会以各种形式向孩子表示鼓励,增强孩子的查志力。
要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力,家长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自然情境,让孩子有勇气面对困难,积极克服困难,这是一种挫折教育。
让孩子们在成长的路上多些绊脚石吧!让他们多摔几次吧!我们不要急忙地跑过去搀扶他;不要替他掸裤子。让他懂得自己站起来,自己去掸掉身上的尘土。记住我们的口号是“成长”需要磨难。
心灵的成长需要自由。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老师问同学:“树上有十只鸟,开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
这是一个传统的脑筋急转弯题目,不够聪明的人会老老实实地回答“还剩九只”,聪明的人会回答:“一只不剩”。但是有个孩子是这样后应的。
他反问:“是无声手枪吗??”
“不是。
“枪声有多大?”
“80分贝至100分贝。”
“那就是说会震得耳朵疼?”
“是。
“在这个城市里打鸟犯不犯法?’
“不犯。”
“您确定那只鸟真的被打死啦?”
“确定。”老师已经不耐烦了,“拜托,你告诉我还剩几只就行了,OK?”
“OK,树上的鸟里有没有聋子?”
“没有。”
“有没有关在笼子里的?”
“没有”
“边上还有没有其他的树,树上还有没有其他的鸟?”
“没有。”
“有没有残疾的或饿得飞不动的鸟?”
“没有。”
“算不算怀孕的鸟肚子里的小鸟?”
“不算。”
“打鸟的人眼有没有花?保证是十只?”
“没有花,就十只。”
老师已经满头是汗,但那个孩子还在继续问:“有没有傻得不怕死的?”
“都怕死。”
“会不会枪打死两只。?”
“不会。”
“所有的鸟都可以自由活动吗?”
“完全可以。
“如果您的回答没有骗人,”学生满怀信言心地说:“打死的鸟要是挂在树上没掉下来,那么就剩一只,如果掉下来,就一只不剩。
这位学生的话还没说完,习惯于标准答案的老师已经晕倒了!
从这个看似笑话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思想在力!没有禁钢、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是多么自由旁放、无满生岛的店爱因斯坦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爱提问,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他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切,控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要想使孩子苗壮成长,就定要给他们活动的自由,而不让他们拘泥于一个个的“鱼缸”。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应给孩子越来越多的自由,克制自己的想法和冲动,给孩子充分的空间。
培养“有创造性的想象力”,需要一个自由、宽松的发展空间。那些“很棒”的孩子,很有创造力的孩子,身边都有一个“善解人意”的妈妈,或本身就有创造能力的爸爸,也或者是菜个很赏识他的创造才能,对他的“奇思妙想”很感兴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