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吃饭的目的是为了将食物消化以便增加营养,维持生命,而学习的目的也是为了“消化”,也就是为了实践的需要。书本上的知识是前人在社会实践后所得出的直接经验的理论总结,但对于后来的学习者而言则是一种间接的经验。我们学习和继承前人的成果,不仅是为了储存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运用知识,以便培养和提高我们的能力和素质。
然而,要想学好书本知识,并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必须增强我们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学习时克服只重视理论知识、不重视实际运用的现象。否则,我们学到的知识就只能是一种没有被利用起来的垃圾。
有兄弟两人在同一所大学里学习市场营销,毕业后被分配到了同一家公司工作。 一年以后,公司主管提拔哥哥当了营销主管,这让弟单感到很委屈,觉得自己比哥哥守纪尽力,在读书时也比哥哥成绩好,而公司的主管却提拔了哥哥没有提拔自己,可能是因为自已没有和领导搞好关系。
弟弟的这些想法被公司的主管全看在眼里,公司的主管不动声色地在一天 上午把弟弟叫到了办公室,叫他到公司主管指定的一家市场去调查一下白菜的行情,然后回来向他报告。弟弟到市场以后,看到市场上只有两家卖鸡蛋的,就回来对公司的主管报告说:市场上没有卖白菜的,只有两个卖鸡蛋的,所以无法了解白菜的行情。
公司主管听后让弟弟坐下,又叫来了哥哥,并盼咐了同样的任务。哥哥走后,公司主管对弟说:“你看你哥哥是怎么做的。过了一会儿,哥哥向公司主管报告说:“卖白菜的已全都走了。 经打听,今天的白菜价格是每千克0.3元,销路很好:现在市场上只有两个卖鸡蛋的,价格为每千克2元。据卖货人讲,近期鸡蛋的货源非常充足,如果想大量购买,价格还可以降低。如果您想要进步的资料,我可以把卖鸡蛋的人找来。”还未等经理讲话,弟弟就已羞愧地离去了。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我们学到的书本知识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并不能决定我们的前途。如果你不能把学到的知识加工整合,变成自己的东西,你永远都不可能学到真正的知识。不能把自己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 那就永远都会落后于别人。
客观世界是随时都在发展变化着的,所以,书本知识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进行修改和补充,需要我们吸收和消化,这样人类才会进步。牛顿在对自然界进行长期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了支配自然界的三大定律,并为经典物理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并未到此止步,随着研究范围的转变,人们惊讶地发现牛顿定律竟然失灵了,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最后,爱因斯坦认识并掌握了微观高速世界的运动规律。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将会发现更多的新规律,这种不满足现状、不迷信书本的精神,使人类的认识逐步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