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在瑞士北部城市巴塞尔的一个街角,有一个补鞋匠在那儿搭了个棚子,每天为人们补鞋,风雨无阻,一干就是好多年。
补鞋匠那棚子的檐下有一只小巧玲珑的燕巢,那是一只雌燕筑的。
每天,燕子在屋檐下飞来飞去,跟补鞋匠混得很熟。可是到了每年秋天,那燕子总要飞到老远的地方去,到第二年春天才会翩翩飞来。
在离补鞋匠不远的地方,住着一位学者,那位学者每天拿着砖头一样厚的书在那
里看,补鞋匠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猜他一定知识很渊博。
“燕子究竟飞到哪里去了呢?”有一年,在快接近深秋的一天,补鞋匠向这个老学者讨教这个问题。
老学者说:“燕子分家燕、 岩燕、灰沙燕、金腰燕和毛脚燕等二十多种。
“家燕在农家屋檐下营巢。金腰燕体形似家燕,但稍大些,习性与家燕相似,但大都栖息于山地村落间。燕子是典型的迁徙鸟,北方的冬季没有飞虫可供燕子捕食,燕子又不能像啄木鸟和旋木雀那样去啄树中昆虫的幼虫、虫蛹和虫卵。
“由于食物匮乏,燕子不得不每年都要来一次秋去春来的南北大迁徙,燕子也就成了鸟类家族中的‘游牧民族’了……
补鞋匠打断老学者的话说:“我是问这燕子去什么地方过冬?”
老学者认真地说:“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下过一个结论:家燕是在沼泽地带的冰下过冬的。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把这个结论当作真理。可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有个叫布封的科学工作者,捉了五只燕子放到冰窖里,结果它们全冻死了。这就说明亚里士多德的结论不一定正确。”
补鞋匠无可奈何地说:“老先生,我是问这燕子到底去什么地方过冬,别玩脑筋急转弯。”
老学者摆摆手,耸耸肩,说:“我的回答只能是四个字去向不明。”
补鞋匠回到家里后,头脑里老是盘旋着燕子到哪里去过久的问题。
忽然,他想:“既然燕子每年都准时飞回来, 那么它的去向也一定是比较固定的吧?”
补鞋匠灵机一动,写了这么一张纸条:“燕子,你是那样忠诚,请你告诉我,你在什么地方过冬?”写完后,他捉了一只燕子,把纸条绑在燕子的腿上。
几天后,补鞋匠手搭凉棚,一直目送那只可爱的燕子在白云下消失。
一天、二天、三天过去了,可是燕子没有飞回来。
补鞋匠盼啊盼啊,好不容易把冬天打发走了,把春天迎回来啦!
一天,那只燕子又欢快地飞回来了,只见它腿上缚了一张新的纸条,上面写道:“它在雅典的安托万家过冬,你为什么刨根问底打听这事?”
补鞋匠把这张纸条交给那个老学者看,老学者眯着眼睛看着纸条好一会儿,只好惭愧地说:“我真还不如一个补鞋匠呢!”
“燕子飞到哪里去了”,这样的问题看似复杂,难倒了老学者,对补鞋匠来说却易如反掌。其实,经验是实践检验后得出来的,如果我们探讨科学问题时学会思考,善于观察,也许就会有意外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