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有个叫顾欢的人,六七岁就很爱读书写字。且有很强的自学能力。他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没有条件进学校读书,就常到本村的一个学堂去,偷偷地躲在门外听老师讲课。就这样,顾欢学到了文化,增长了知识。有一天,顾欢的父亲忙着干别的农活,让顾欢去谷子地里赶麻雀,保护庄稼。那一天,麻雀特别多。顾欢赶了一些麻雀,想坐在田边背了几段书,刚坐下,麻省又成群结队而来。赶了几次之后,顾欢坐在田边发起呆来。他观察着麻雀贪物啄食的情景,想到麻雀给农民带来的损害,多么像那些地主老财对农民的压榨盘剥啊!想着想着,竟然吟成了一篇《黄雀赋》。顾欢从怀里掏出纸笔,就把这篇《黄雀赋》写了下来。
顾欢写完,修改了几个字。正在这时,父亲走来了。父亲一见成群的麻雀在那里糟蹋正在成熟的庄稼,非常生气,拿起一根荆条就要打顾欢。顾欢看到父亲,非常高兴:他把父亲当成他第一篇作品的第一个读者了。父亲拿过顾欢写的《黄雀赋》,看了一遍,叹了一口气,把荆条扔到地上。
顾欢到了八岁,就能读不少古代的典籍。随着年龄的增长,顾欢刻苦学习的劲头有增无减。他白天下地干活,边干活边背诵读过的诗文。顾欢凭这样的用功自学,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